当前位置:首页 > 创业 > 正文

郑州及周边,暴雨大暴雨的核心区域——城市防洪的挑战与应对

  • 创业
  • 2025-09-11 01:06:33
  • 3

近年来,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,极端天气事件频发,我国多个地区频繁遭遇强降雨的侵袭,河南省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成为了暴雨和大暴雨的核心区域,多次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,给当地居民的生活、生产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挑战,本文将深入探讨郑州及周边地区为何成为暴雨大暴雨的核心区,分析其背后的自然与人为因素,并就如何有效应对和预防此类灾害提出建议。

郑州及周边,暴雨大暴雨的核心区域——城市防洪的挑战与应对

自然因素:地形与气候条件

1、地形影响:郑州位于河南省中部,地处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交汇处,地势西北高东南低,这种地形特点使得来自西部的湿润气流在遇到太行山脉的阻挡后,容易在郑州及其周边地区形成强降雨,郑州位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,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影响,水汽充沛,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。

2、气候异常:近年来,全球变暖导致的大气环流异常,使得季风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加,降水分布不均,极端天气事件频发,特别是“副高”北跳(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北移)时,往往伴随着大量水汽从南方输送至华北、黄淮等地,与冷空气交汇,形成强降雨。

人为因素:城市化进程与下垫面变化

1、城市化进程加速: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集中,郑州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,城市“热岛效应”加剧了局部气温升高,进一步促进了大气中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形成,高楼林立、道路硬化等“硬质化”下垫面增加了雨水径流速度和汇流量,减少了自然地表的渗水能力,导致城市内涝风险增加。

2、水资源管理不足: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,部分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或管理不善,导致排水系统无法有效应对极端降雨,对河湖湿地的过度开发也削弱了自然的水体调蓄功能,加剧了洪涝灾害的风险。

暴雨大暴雨的危害与影响

1、城市内涝:强降雨导致城市排水系统超负荷运行,低洼地区、老旧小区、地下空间等易发生严重内涝,影响居民生活和交通出行。

2、交通瘫痪:大量积水使道路封闭、交通中断,影响紧急救援和物资运输,加剧了灾害的严重程度。

3、基础设施损坏:暴雨还可能引发山洪、泥石流等次生灾害,对电力、通信、供水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,影响城市正常运转。

4、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:极端降雨往往伴随着雷电、大风等强对流天气,增加了人员伤亡的风险,洪水还可能导致房屋倒塌、车辆被淹等直接财产损失。

应对措施与建议

1、加强预警与应急响应:建立和完善气象监测预警系统,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提前量,加强与媒体、社区的联动,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达至每一位市民,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,提高政府和社会的应急响应能力。

2、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:加大城市排水管网、泵站、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,提高排水能力,推广“海绵城市”理念,通过绿化带、透水铺装等方式增加自然渗水面积,减少雨水径流,加强河湖湿地的保护与恢复,发挥其自然调蓄功能。

3、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:合理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,避免过度开发河湖湿地,加强执法力度,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河湖水域的行为,推广节水意识,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。

4、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: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防灾减灾能力,如智能气象监测、遥感监测、大数据分析等,通过科技手段优化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预警系统,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。

5、公众教育与宣传:加强公众对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,提高市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,鼓励社区、学校、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防灾演练,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。

郑州及周边地区作为暴雨大暴雨的核心区域,其防洪减灾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,通过加强预警与应急响应、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、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、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以及公众教育与宣传等多方面的努力,可以有效降低暴雨大暴雨带来的危害和影响,这也需要政府、社会和每一位市民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,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极端天气事件,我们必须以更加科学、系统、全面的方式来应对挑战,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。

有话要说...